有争议怎么办?让模联专家教你如何求同!

他曾经是家长眼中“别人家的孩子”,如今是笑傲国际舞台的青年才俊;他彬彬有礼,儒雅包容,对国际动态的把握精妙而准确,对世界关系、全球局势的诠释通透而圆融;同时他也致力于帮助中国青年学生了解世界,拓展国际视野。

他就是中国模拟联合国活动的先行者,北京蔚蓝加国际教育咨询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曹疏野先生。

▲曹疏野

 

认知与改变

曹疏野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上初中的时候他跟很多同龄人一样对未来既憧憬又迷茫,在校期间参加过各种数理化竞赛辅导班,成绩虽然不错,但兴趣却不大。

高二那年,北京大学举办首届全国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PKUNMUN),在那个“理科竞赛多,文科没比赛”的年代,模联的出现对于一个对历史、国际政治等领域有着浓厚兴趣的文科生来说,无疑是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这恰恰也成为改变曹疏野人生轨迹的的转折点。兴趣是最佳驱动力,他拿到了人生首个模联活动奖项。

▲2005年北大中学生模联会议期间,曹疏野担任学生代表

作为首届模联活动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曹疏野认为模联不仅让自己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提升了演讲能力,同时培养了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前提是基于对事件本身客观的分析,而不是以个人喜好作为标准,这也正是它吸引人的魅力所在。

通过模联活动,他闯出了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并且他还发现通过模联活动自己也可以拥有话语权,这也激励着他开始重新认识自己,努力表达自己,从而树立改变自我,改变世界的信念。

 

求同与合作

2007年,刚刚考入北京大学的曹疏野被北大师兄推荐到了“蔚蓝国际”——一家致力于在中国推广发展包括模拟联合国活动在内的各种学生课外活动和国际交流活动的创业型企业,几个年轻人在北京大学南门外的一个20平方米的地下室内,开启了他们的“飞驰人生”。如今已担任首席执行官的曹疏野,对创业之初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

在蔚蓝国际运营的这些年,曹疏野非常欣慰地看到模联给中国学生带来的改变:中国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呈现出超越课堂表现的惊人的创造力,甚至当初参加模联的学生当中如今有一部分人已经开始自主创业,活跃于社会各个领域。

曹疏野认为模联活动的真正意义就在于为学生们提供了互相交流切磋的平台,他们可以认识更多更优秀的同龄人,让自己的思维更为多元开放,同时还培养了世界公民意识。

▲2010年北京论坛期间,曹疏野(左三)作为北京大学学生代表,参加与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对话交流

模联是个小社会,可以见人心。因为这个活动往往会营造一个充满争端冲突的环境,但争端并不意味着仇恨与互相攻击,相反,参与者应该从中学会沟通和妥协,懂得理解和包容。

模联是一个求同的过程,无论代表哪个国家,持有怎样的立场,最终都要通过妥协达成一致,形成共同体。这与国际理解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不谋而合。

 

表达与接受

除了经营自己的模联事业以外,这些年曹疏野也受邀参加了各种国际会议和论坛,无论是2016 年在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主办的世界青年论坛上,与全球青年共同探讨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青年角色,还是2017 年作为中国青年企业家代表,赴南非参加中国-非洲青年企业家论坛、中国-南非高端思想对话会和中非青年大联欢——这些机会与平台让曹疏野真正体会到作为中国青年代表站在国际舞台上让别人倾听自己观点,参与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交流的酣畅淋漓,以及当面对来自不同国家强弱不一的代表时,与大家协调一致和睦相处的愉悦。

▲2016 年曹疏野参加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主办的世界青年论坛

曹疏野对于模联活动的认知,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活动本身,他认为模联首先是一个观念问题,想要别人理解自己,我们要懂得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学会如何在别人的话语体系下,用别人习惯的的词汇、概念来解释自己的事情,这不是为了迎合,而是因为在这个前提下,才会有进一步深入交流的机会,从而达成最终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否则更多地只是自说自话。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善于利用一些基础知识、客观事实、数据、案例去进行类比,让别人对你所要传达的信息更加信服,这便需要大家有很好的学术素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而这也是模联能够教给大家的。

最后曹疏野厘清了一个概念,那就是国际视野与欧美视野的关系:现在所谈的国际视野其实更多的是欧美视野,国际文化其实是欧美文化。他强调我们可以用“全球视野”这个地理概念成分更高的词汇去替代国际视野这个文化概念成分更多的表述,全球视野会让我们关注到第三世界国家或者亚非拉地区而不是只局限在欧美。但是同时正所谓人往高处走,人们都自带着一种向上学习的属性,反而很难发现经验、资历、身份比自己低的人身上也有很多闪光点,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所以国际理解教育也是要让大家学会如何去对待那些看似不如自己的人,如何去学习他们身上的优势,接受和理解他们,并以一种谦逊、亲和的态度与之达成合作,这一点才是最难达到的。

▲2017年曹疏野参加中国-南非高端思想对话会

 

上期嘉宾庞震提问:对于疫情期间,中国面对的艰难的国际舆论环境,你有什么样的看法或者建议?

曹疏野:

举个例子,今年初,在国内疫情爆发之前,一些国内的新闻说美国的大流感非常严重,但根本原因是美国统计流感死亡率的口径和标准跟中国存在差异。美国统计的标准是除了流感本身外,因流感引发的其它疾病导致的死亡也计算在流感死亡范围内,比如心脑血管疾病等。而中国统计方式是仅计算因流感致死的人数。

这个例子就是想说明人与人之间形成误解的一大因素是信息不对称,或者是相关知识背景而造成的认知偏差。同样,外媒在疫情爆发期间,对中国的评论语境形成的原因也有这样的因素。媒体的声音仅仅可以作为参考,对于外部信息,更重要的是学会理性分析。对于学生来说,越是遇到这样的情况,越是应该需要国际理解,去真正看清楚我们这个世界,比如中美之间的政治经济摩擦就势必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逐渐扭转两国之间的战略合作趋势,竞争在所难免;虽然矛盾和竞争依然存在,但两国合作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之所以大家会对目前两国关系,乃至世界格局存在不确定性的评估和预期,我认为很大程度上是疫情在全球蔓延这个大背景产生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疫情形势逐渐平稳之后,我们也许就会对这些所谓尖锐的冲突和矛盾淡然处之。矛盾和危机固然会让我们恐慌彷徨,但也让我们认识到国际理解和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们会发现国与国之间的相互认同是多么的重要。当我们在疫情之下因为被误解而受到指责和非难的时候,我非常希望能用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和理解来代替语言暴力。

 

小贴士:在公共场合发言时如何克服紧张情绪?

在公共场合发言是一个融入的过程,当你完全融入到那个环境里的时候,置身其中,而不是身处其外,紧张情绪自然会得到放松。

首先,在发言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准备充分了,心里才会更自信,临场发挥的时候才会更加自如;

第二,不要有心理负担,不要总担心自己会犯错或者别人会笑话自己,你会发现当你不再害怕丢面子的时候,心情也会放松很多;

第三,发言前可以尽可能为自己创造类似的场景,进行反复的练习和模拟,让自己心理上能够习惯这个过程。

 

推荐书籍:

1、亨利·基辛格,《大外交》(任何年级、年龄段都可以阅读)

2、资中筠、陈乐民,《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任何年级、年龄段都可以阅读)

3、刘易斯·科塞,《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考察》(推荐给高中高年级的学生,对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世界近现代史有一定兴趣的学生)

4、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推荐给高中高年级的学生,对历史、国际政治有一定兴趣的学生)

5、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推荐给高中高年级的学生,对历史、国际政治有一定兴趣的学生)

6、卡赞斯坦,《世界市场中的小国家——欧洲的产业政策》(推荐给高中高年级学生,对欧洲、小国家、经济产业政策等感兴趣的学生)

7、唐师曾,《我钻进了金字塔》(推荐给初中生,对国际关系、新闻传播、社会学等有初步兴趣的学生)

 

 

最后的提问:只有真正出国、参与更多的国际交流活动、与外国人交往,才能够实现“国际理解教育”吗?出国是拥有“全球视野”的必由之路么?

国际理解教育项目是由北京王府公益基金会于2017年12月推出的国内首个以国际理解教育为主旨的公益项目。该项目汇聚来自外交、教育、公益、智库等领域的公益组织、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以培养中国未来30年的国际人才为目标,旨在围绕经合组织的全球胜任力标准和教育部提出的中国学生核心发展素养,以国际理解教育为培养模式,探索并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众眼看世界”系列人物访谈通过各领域人物的视角诠释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和实践探索,旨在普及理解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并希望可以助力国家探索教育改革与创新,培育高素质精英人才。栏目根据受访人群不同涉及:学生成长、外交官洞察、外国人在中国、行业领英、教育大咖谈等。

 

 

撰写:刘奕含

编审:洋可夫斯基、嘉年华

最近文章